摘要: (二) 杨六郎在任鄚州刺史和团练使期间,北宋鄚州管辖任丘、长丰、莫县三县,北宋,宋真宗时期,杨六郎镇守三关口:雄州瓦桥关、霸州益津关、淤口关,(鄚州和瓦桥关都属雄安新区管辖,相距不足15公里)三口是: ...
(二) 杨六郎在任鄚州刺史和团练使期间,北宋鄚州管辖任丘、长丰、莫县三县,北宋,宋真宗时期,杨六郎镇守三关口:雄州瓦桥关、霸州益津关、淤口关,(鄚州和瓦桥关都属雄安新区管辖,相距不足15公里)三口是:赵北口(原唐兴口)、张青口、苑口(原苑家口)。 注:据杨氏嫡传族谱记载;公元999年,遂城(今保定徐水境内)之战,苑贵(苑圭)随 保州(今保定)缘边都巡检使杨延昭坚守遂城。据记载;苑贵,保塞人(今保定清苑人)苑姓嫡长。遂城之战后授予仁勇校尉,公元1003年驻守苑家口,后来苑氏一姓群居在此繁衍生息,为纪念将军建忠勇庙。 要是把守住这几个关口,辽军想进攻中原就会非常困难。因此,这三关口是抗击辽兵的重要防线,是保护大宋疆土不受外敌的侵犯,保护边境人民的安宁和幸福的重要门户。 《雄县志》载:瓦桥关 注:❶瓦桥关:于五代初设置,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后周世宗柴荣北伐契丹于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收复瓦桥关,置 “雄州”。益津关设置“霸州”取“雄霸北方”之意。成为宋朝防辽的北部防线。 霸州益津关 拍摄地:霸州镇 拍摄者:王法旺 拍摄时间:2018年8月8日 ❷益津关:始建于唐朝中期,唐“安史之乱”平定后,为防止北方游牧民再度南侵而设此关。因汉朝时此地建置过益津县,在益津县南去中原的渡口之北建此关,故名“益津关”。 ❸淤口关:是宋朝杨六郎镇守三关最东部一关,据史料记载,淤口关建于唐“安史之乱”之后,为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侵而建立的,是阻止辽国南侵的三关防线之一。 作者简介 /About the Author/ 周振成,原雄县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党校常务副校长、中国包装报保定记者站站长、现为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会员、《雄县志》主编等。 |
得 姓 始 祖文 陶小秋 唐尧,上古时期五帝之一,为帝喾
(二) 杨六郎在任鄚州刺史期间,奉宋真宗的密旨,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