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雄安史迹历史走过,会留下足迹。雄安,地处燕南赵北,黄河故道,九河下游,历史上水灾频繁,十年九涝。无法约束的漶漫河水一次又一次地突破河堤、坝埝,一层又一层地淹没了房屋、庄稼,冲毁并吞噬那些曾经光辉的痕迹 ...
雄安史迹 历史走过,会留下足迹。 雄安,地处燕南赵北,黄河故道,九河下游,历史上水灾频繁,十年九涝。 无法约束的漶漫河水一次又一次地突破河堤、坝埝,一层又一层地淹没了房屋、庄稼,冲毁并吞噬那些曾经光辉的痕迹, 让它们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如今,我在天地翻覆的巨变之中,缓缓走来, 用一只铁铲,挖开地层,试图找寻出那曾经的片片晶莹。 拂去泥尘,看它们是否依旧闪耀如初。 毕竟,那曾是我们共同的记忆, 镌刻着我们同样的乡愁。 本图片为1963年大清河泛滥,被洪水冲毁的雄县坛台村。 十三、南濡水 大清河水系中曾有两支濡水。北濡水即北易水,源于今易县北侧云蒙山,于定兴县境内与中易水汇合称为南拒马河。南濡水(文献写作濡水或洏水)历史上曾流经安州、高阳之间,因此安州又古称濡阳,高阳历史上也曾有过“濡上书院”,名称均与南濡水有关。 由于历史上的南濡水变迁较大,加上文献记载较少,自元代开始人们对南濡水的认识开始逐渐模糊。明嘉靖年间,安州知州张寅在编制《安州志》时,曾写过《濡易水考》,文中就将北易和南濡相混淆,考证后又发现与实际情况相悖离,并言称“记载未详、名号不正,害可胜言哉”。作为“濡阳”名称来源的濡水当然不会是北易水,因古人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故 “濡水”必然在安州的南面,北易水显然是不符合这一条件的。 南濡水古时既称为“濡水”,春秋时期著名的“濡水之盟”便发生在其流域附近。昭公六年,齐景公率军讨伐燕国;昭公七年,齐、燕两国罢兵合盟,会谈地点就在濡水南岸的虢邑(今河北任丘市西)。《太平寰宇记》释称:“濡水,在(鄚州)县西二十里,向东合易水。《左传》:齐侯伐北燕,盟于濡上。即此是也。” 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里,依然详细记述了南濡水的走向。(濡水)其源出蒲阴县西、昌安郭南;经曲逆城北(故址在今顺平县东南二十里)曲而西流,故又称曲逆河;东流至蒲阴县城北与蒲水、苏水合;又东经乐城南(在今清苑县东南)先后与博水合流,出高阳县东北(故址高阳县治所在今旧城镇),至河间鄚县北(故鄚县治所在今鄚州)入易水,并与滱水、易水、滹沱水汇为一流,东入渤海。这说明,至少在魏晋时期南濡水依然作为本地的一条主要河流存在,人们对它的认识也非常清晰。 顺平伊祁山古南濡水发源地 造成南濡水失考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自北魏《水经注》以后,文献中关于南濡水的记载明显偏少,且对于河道流向的记录更加不确切。 二是,北宋何承矩为限契丹入侵,兴堰六百里、沟通三溏,截濡水上游引入西塘(在今保定市西,已淤失),开濡水下游入南塘(即今白洋淀),使得南濡水河道发生了大的变迁。 三是,濡水干流的称谓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发生变化。《隋书.地理志》中尚记为濡水,“北平(县),旧置北平郡,有都山、伊祁山。有濡水。” 至唐《元和郡县图志》中已将濡水代称为方顺河,“濡水在北平县西五里。古濡水有二,方顺河为南濡,其北濡即北易”。此后又有祁水、金线河、石桥河等多个分段叫法,给考证工作带来了难度。 再加上,元代及明代初期,整个白洋淀流域都出现了干旱期,很多河流淤浅消失,都成为明代南濡水失考的客观因素。因此,明嘉靖安州知州张寅编写《濡易水考》时将北易和南濡相混淆并非个例。《大清一统志》亦称:“按舆图,今方顺河上流有二:一在完县之北(今顺平县),流迳县东;一在完县之西,流迳县南。至县东南方位,在北者盖即古之蒲水,在西者有五云、石臼二泉合流而东当即古濡水之源,石臼泉即古苏水也。又按古濡水有二方顺河为南濡,其北濡即北易,在今易州界,下流为定兴县之沙河,《明一统志》混而为一误”。 从清代开始,文献中对于南濡水既为方顺河给出了较为清晰的定义,《清一统志》、《畿辅通志》、《读史方舆纪要》等文献记录表达基本一致。对比今天的实际情况,方顺河的流向大概为:源头顺平县西伊祁山,名为祁水;入唐县境称金线河;复入顺平县境称曲逆河;过满城县南为方顺河,并与其支流百草沟(《清一统志》称“盖为古蒲水”)相交汇;入清苑县境为石桥河,并与府河合流。而作为《水经注》所记载的“出高阳县东北,至河间鄚县入易水” 濡水下游河段,今已尽失。 保定府河公园风光 濡水作为“濡阳”地理名称的来源,对于安新县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濡水在历史上也承载着许多重要的文化信息。 首先,濡水的发源地伊祁山,据传是尧母曾经生活的地方。《山海经》载称:“至于饶山。是无草木,多瑶碧,其兽多橐駞,其鸟多鹠。历虢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饶山就是伊祁山,历虢之水便是后来的南濡水。《水经注》亦称:其“水出蒲阴县西,昌安郭南。《中山记》曰,郭东有舜氏甘泉,有舜及二妃祠”。说明此山与远古时期的尧帝和舜帝有关,故满城县南的方顺桥又讹传为“访舜桥”。 其二,在濡水上游曾建有一座举世闻名的都城曲逆城,据《史记》记载秦代时城中人口就有三万余户之多。汉高祖刘邦追击韩信时曾路过曲逆城,并登城眺望,见城中楼屋重重,惊叹到,“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可见当时曲逆城的规模是如何宏大。 其三,建有一座重要桥梁方顺桥。方顺桥,又名"访舜桥"、"双凤桥",始建于西晋永嘉三年(公元309年),比赵州桥要早300多年。乾隆五十一年,乾隆皇帝西巡五台时,曾在此地写过一首《方顺桥杂咏》:“方顺河头方顺桥,蒲阴濡水溯源遥。回湍枉注多曲复,何必屡更名致嘲。” 其四,曾是安新县古郡名“濡阳”的来源。《旧唐书.地理志》载:“唐兴(县),如意元年分河间县置武昌县(亦曰武兴县),属瀛州;神龙元年,改为唐兴县”。唐兴县既为今安新县的雏形,当时析出的唐兴县境主要分布在濡水以北,故后来便有了濡阳的称谓。 濡阳八景之石臼停舟 |
得 姓 始 祖文 陶小秋 唐尧,上古时期五帝之一,为帝喾
(二) 杨六郎在任鄚州刺史期间,奉宋真宗的密旨,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