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雄安史迹历史走过,会留下足迹。雄安,地处燕南赵北,黄河故道,九河下游,历史上水灾频繁,十年九涝。无法约束的漶漫河水一次又一次地突破河堤、坝埝,一层又一层地淹没了房屋、庄稼,冲毁并吞噬那些曾经光辉的痕迹 ...
雄安史迹 历史走过,会留下足迹。 雄安,地处燕南赵北,黄河故道,九河下游,历史上水灾频繁,十年九涝。 无法约束的漶漫河水一次又一次地突破河堤、坝埝,一层又一层地淹没了房屋、庄稼,冲毁并吞噬那些曾经光辉的痕迹, 让它们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如今,我在天地翻覆的巨变之中,缓缓走来, 用一只铁铲,挖开地层,试图找寻出那曾经的片片晶莹。 拂去泥尘,看它们是否依旧闪耀如初。 毕竟,那曾是我们共同的记忆, 镌刻着我们同样的乡愁。 本图片为1963年大清河泛滥,被洪水冲毁的雄县坛台村。 十二、爱景台 一千年前的一天,在雄州北边的白沟河上,一个官员带着大群文人,坐着楼船,奏着音乐,在北方辽人诧异的目光里,悠哉游哉的在水面上徜徉着。 他们一边赏景,一边听音乐,一边写诗词。 他们把写的诗词弄成了一个集子,叫做“蓼花游”; 他们建起了一个爱景台,把这些诗词刻在石碑上,用来记念他们这次的游览活动。 这个时候,正是宋辽第二次大战之后。 辽人奇怪着: 这个叫何承矩的雄州守将在干什么? 他是不是以为宋辽之间已经太平无事了? 还是说他是一个笨蛋,来雄州只是镀镀金就升官离开了,所以才这样不负责任的只知道玩? 那么,这个叫何承矩的人究竟在干什么呢? 这个何承矩,是雄州最有名的两个太守之一,他被后人称为“白洋淀之父”,他以观赏蓼花的名义,其实是在考察边关地区的水情,他要做的,是在北部边疆地区,打造一条牢不可破的塘泊防线。 蓼花 雄安史迹 宋辽之战,打到这个时候,攻守已经易势,辽人连年南下,给北宋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北宋初年与辽国之间的战事,有两次是北宋主动出手的。 一次是宋太宗灭北汉之后,携得胜之师,大举北上,包围幽州城。幽州是今天的北京,辽国的南京。可惜的是高梁河一场大战,宋军惨败。这个故事被编成了《杨家将金沙滩双龙会》,演绎成杨家将自己的独角戏。其实此时杨业初降,还没有什么根底,七狼八虎更是戏说。更没有“杨大郎替太宗死、杨二郎替八王伤”的故事。这个双龙会只有宋太宗参加了,而且他作为一个文人居然坐着车辇围城指挥进攻,也算平生最有胆量的一次。不过很可惜,在这场战斗里,宋太宗被辽国军神耶律休哥摸个正着,大腿中箭,坐着驴车逃到雄州。耶律休哥重伤三处,带伤紧追,一直追到涿州没有追上,这才回了幽州。这一场之后,太宗再也不肯亲征了。 第二次是辽景宗死后,辽圣宗登基,正是幼主临朝,太后摄政的时候。于是雄州太守贺令图上书,说是辽国“主弱国疑”,正是北伐的好时机。于是宋太宗心动,起了三路大军北上。结果依旧是惨败而归。这其中,应该说宋太宗不信前敌大将,派太监监军,画阵图遥控指挥有很大的责任。反正说北宋最著名的大将曹彬一个人突然变蠢,导致失败,我个人是不信的。这场大战的结果,是西路军折了个号称“杨无敌”的杨业,让小说家弄出个“潘杨案”,给号称北宋军神的潘美戴了个顶内奸的大帽子,没两年潘美也活活窝囊死了。 由于两次北伐失败,大量精锐损失,宋辽之间攻守易势,之后,辽国开始年年南侵,导致大宋朝庭动荡,百姓困扰不堪。 此时,辽国南下,打的旗号是收复关南地区。 关南地区,指的是瓦桥关以南的三关三州。这三关三州是石敬瑭割让给辽国的,是周世宗收复回来的。从北宋说是前代遗产不容分割,从辽国说是遭到入侵收复失地。 面对辽强宋弱的情况,宋国也是不堪其扰。居然有宰相提出割让关南地区,并在沧州一线修建长城,挖开黄河水淹河北的馊主意。 宋辽之战 也就是这时候,何承矩奉命知守雄州,于是他以喜爱蓼花的名义,坐船走遍雄州的河渠水道,上书朝庭,提出以水为兵,打造塘泊防线的主张。 这也就是本文一开始,何承矩坐着楼船带着一群文人四处游玩的原因所在了。 宋代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三记载:“承矩于雄州北筑爱景台,植蓼花,日至其处,吟诗数十首刻石。人以谓‘何六宅爱蓼花’,不知经始塘泊也。” 塘泊,也叫塘泺,读音是一样的。 今天我们雄安,最著名的景观就白洋淀。白洋淀的由来,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何承矩打造塘泊防线。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才有了白洋淀这个名字。 《宋会要辑稿》记载:太宗淳化四年三月六日甲午,知雄州何承矩言:“近年水潦频降,河流泛溢,坏州城民舍,蓄聚为陂塘,妨民种艺。欲咤水利大兴屯田以便民。”诏从之,命高阳关副总管皇甫继明提举,仍令河北诸郡水潦所积处,发卒垦田,州长吏按行催督。二十四日壬子,以六宅使潘州刺史何承矩、内供奉阎承翰、殿直张从古同提点制置河北沿边屯田事。 之后,何承矩征调河北诸州一万八千人在边界开塘泊蓄水。沿雄州、鄚州、霸州及平戎军(治在今文安西北),破虏军(治所在今霸县信安),顺安军(淳化三年治唐兴砦,至道三年徒治高阳县,金大定二十八年移州治于葛城,既今安州)一带修筑堤埝六百余里,开泊合淀,“自霸州引滹沱水灌之”,水“深不可行舟,浅不可涉渡”。既灌溉屯田水稻以充军需,又限制契丹骑兵以拒敌。 宋真宗咸平至景德年间(998―1007年),在宋辽边界进一步开修塘泊,汇聚缘边诸水,形成一条东起天津,西至保定“曲屈九百里”的塘泊防线。其中有三段在今天的雄安新区:东南起保定军(今文安县新镇),西北雄州,合百水淀、黑羊淀、小莲花淀为一水,衡广六十里,纵二十五里或十里,其深八尺或九尺。东起雄州,西至顺安军,合大莲花淀、洛阳淀、牛横淀、康池淀、畴淀、白羊淀为一水,衡广七十里,纵三十里或四十五里,其深一丈或六尺或七尺。东起顺安军,西边吴淀至保州,合齐女淀、劳淀为一水,衡广三十余里,纵百五十里,其深一丈三尺或一丈。 这也是白洋淀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当时还叫做白羊淀,绵羊的羊。 雄安史迹 只可惜随着历史变迁,北宋末年的黄河改道,永定河、滹沱河多次改道造成淤塞,加上政府或百姓进行的围湖造田,当年的塘泊防线已经十不存一了。 不过,白洋淀作为一项重要的国防工程,不仅仅保护了北宋,更在抗战时期保卫了冀中根据地的大量干部,被称之为“小延安”,大量类似小说《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这一切的起因,绕不开何承矩,绕不开爱景台。 只可惜,今天在雄州,已经没有一点点爱景台的遗迹了。雄县只有四个村子名称里有台字,县城南的坛台是因为古代祭台,肯定不是,其它三个分别是望驾台、胡家台和陈家台,都在雄州北。 它们会与爱景台有传承关系吗? 亦或爱景台还在别处? 不知道。 最后的线索,是清朝的乾隆皇帝。 他曾写过《万柳堤》的组诗,其中第三首是这样写的: 润逼征衫绝点埃,溪村几处水萦回。 白头故老相逢问,能道何家爱景台。 或许,那时的白头故老,还知道爱景台的相关情况吧? 可惜,今天的我,已经无人去问津了。 那么,这样一处有着重要历史意义的遗址?会择地重建么? 哪怕只是在雄州之北,分洪道边,只是立上一块石碑,写上个“宋爱景台遗址”,也是好的啊。 观光塔(陈法良摄) |
文:五色祥云 古人为官,宦海浮沉,其一生是盖棺论定,
得 姓 始 祖文 陶小秋 唐尧,上古时期五帝之一,为帝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