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雄安史迹历史走过,会留下足迹。雄安,地处燕南赵北,黄河故道,九河下游,历史上水灾频繁,十年九涝。无法约束的漶漫河水一次又一次地突破河堤、坝埝,一层又一层地淹没了房屋、庄稼,冲毁并吞噬那些曾经光辉的痕迹 ...
雄安史迹 历史走过,会留下足迹。 雄安,地处燕南赵北,黄河故道,九河下游,历史上水灾频繁,十年九涝。 无法约束的漶漫河水一次又一次地突破河堤、坝埝,一层又一层地淹没了房屋、庄稼,冲毁并吞噬那些曾经光辉的痕迹, 让它们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如今,我在天地翻覆的巨变之中,缓缓走来, 用一只铁铲,挖开地层,试图找寻出那曾经的片片晶莹。 拂去泥尘,看它们是否依旧闪耀如初。 毕竟,那曾是我们共同的记忆, 镌刻着我们同样的乡愁。 本图片为1963年大清河泛滥,被洪水冲毁的雄县坛台村。 雄安史迹 三、白沟河故道 柴荣退兵后,周辽及之后的宋辽,就以柴荣收复的三关一线为界线,而这个界线,就是白沟河。 所以,在古代,白沟河又被称为界河。 白沟河今天也有,它是海河支流大清河的北支下段,上段为拒马河,中段为北拒马河。发源于涞源县,经涞水、北京市房山区、至涿州市东北部码头镇称白沟河。白沟河南流,经高碑店,至白沟镇与南拒马河会合后,称大清河。 今天人们所说的白沟河,主要流向是南北流向。 但历史上的白沟河,主要流向是东西流向。关于它的准确位置,却是难以界定的,因为古代河道是不停的变动的,再加上北宋末年黄河北派,带来大量泥沙,淤塞了大量河道,改变了整体环境,所以更难猜测当时的位置了。 于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在画宋代北方地图时,就沿着白沟镇到霸州镇划了一条东西的线,就认为这是白沟河故道。 这条线是值得商榷的。 起码,在雄县它不是那样流的。 白沟河风光。 雄安史迹 雄县有个村子,叫东照。 这个村子是个古老的村子,本名东赵,是雄县唯二的两个回民村之一,另一个就是有名的西槐。这两个村子共用一个很强大的宣传语:一京二卫三东照(西槐)。京是北京,卫是天津,除此两地之外,其余城市根本不放在这两个村子眼中。东照村在唐代就有了,也是雄县少有的历史悠久的村子之一,这个村子曾有许多古庙:西为定慧寺,有鹦哥殿,唐时建,宋、元直到明朝都进行过重修;南有观音堂,北向,明正德间重修;东为地藏寺,明嘉靖间重修;北为五岳庙,民国后改为公立初等小学。 去年村民曾挖出一块碑,重修定慧禅寺碑。今年这个村了也快要进行拆迁了,或许会挖出很多宝贝。但我最感兴趣的一块,还是一块很普通的辽代石幢,这个石幢记录在民国年间刘崇本编修的《雄县新志》里,上面有“大辽国燕京涿州归义县丞相乡大阳里”字样,可知当时东照虽属归义县(雄县旧称),却是辽国属地无疑,而当时的界河白沟河则是在村南流过。 北宋时期,雄州有归信八寨,分别是张家、木场、三桥、双柳、大涡、七姑垣、红城、新垣。由于时间太过久远,这八寨大部分已不可考,但有几个是确定的。 红城,今称洪城,是龙湾镇的一个村子。 大涡,即大姑,为今龙湾镇大步村(刘崇本以为是今安新县大王镇,误,宋代《五经总要》中对八寨的位置有准确记载)。 双柳,分为东柳与西柳两寨,东西延河相去十里,今朱各庄镇西柳为西柳寨,东柳寨在其东十里,今失其处。 本图片东照最近挖出的重修定慧禅寺碑。 雄安史迹 如果我们把这些属于古雄州的重要城寨串成一条线,然后再向北一看,就自然会看到一条今天还存在的巨大河流——大清河分洪道。 诚然,分洪道是1952年修建的,但是,它原本就是一条废弃的旧河道,所以才会利用它来打造分洪道。而它的位置,正在八寨之北,东照之南,虽未必与历史上全然重合,但也相差不会太远。 所以,我们可以大略得出这个结论,白沟河故道就是今天的分洪道。 找到白沟河故道有意义吗? 很有意义。 明白了白沟河故道在什么位置,我们就能对历史上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定位。 我们就可以知道,何承矩的爱景台在什么位置,就可以知道端午节李允则界河练水军是在哪里训练,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张叔夜自尽会是在王克桥,就可以想象宋辽间榷场交易与岁币交割是怎样的情形…… 我们再看分洪道,它就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新的防洪工程,而是有着一千年历史的古老界河。 元代诗人曹伯启有《过白沟河》诗,内容如下: 久听人间说白沟,两朝曾此界中州。 而今六合无关禁,依旧潺湲碧水流。 今日读来,感觉依旧如此。 昝岗组团与雄县组团之间,白沟故道,将越来越美。 雄县古河道示意图 |
公元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一代圣贤硕儒孙奇逢已90岁高龄
孙居容先生像 一九九五年开春的一天,在容城县北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