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田庄古庙(一) 大田庄古庙位于村东,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始称清泉庵,俗称奶奶庙、东头庙。大田庄古庙是白洋淀现存较为完整的历史文物,风光秀丽的鲥鯸淀倒映着古庙的身影。条石砌基,青砖、青瓦建 ...
大田庄古庙(一) 大田庄古庙位于村东,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始称清泉庵,俗称奶奶庙、东头庙。大田庄古庙是白洋淀现存较为完整的历史文物,风光秀丽的鲥鯸淀倒映着古庙的身影。条石砌基,青砖、青瓦建筑,雄伟壮观,近500年的历史,虽经风剥雨蚀水浸,地震战乱损扰,迄今仍巍然屹立于鲥鯸淀畔,坚如磐石。 清泉庵属明代四合院建筑,北面正殿三间是“奶奶庙”,南面两间是“老爷庙”,西厢房两间由看庙人居住,东厢房两间存放经卷。大门正南开,门前有文昌阁。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清泉庵建清泉义学,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建清泉书院。抗日战争时期,清泉庵又改建抗战小学,并成为区抗日政府机关所在地。 《新安县志》载: 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因人口日演而渐稠,斯土地历年而觉狭,田氏八世祖【从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田氏始祖自古北口外小兴州迁徙来白洋淀的东店(淀)头村算起】田贯等一支人从东淀头迁至东店(淀)头村东南方向六里处独居,因姓定名田家庄并建清泉庵。据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新安留村人高景(曾官至兵部尚书)撰写的《新安县志》载: 清泉庵在白洋东,田庄人田贯创建,内藏藏经5480卷。清泉庵建成后,大藏禅僧去西藏几十年学法取经,据说他走时是头上扎着髽(zhua 一声)髻(ji 一声)的孩童,回来时已年过花甲。他取回藏经24箱5480卷。每箱内放一尊鎏金铜佛以作镇卷之宝,价值连城。1939年5月,驻新安的的日本鬼子到大田庄古庙搜查八路军伤员时扑空,却发现了带血的经卷,可恶的日本鬼子一把火将这些保存了三百三十多年的经卷全部烧毁了。 清泉庵,《新安县志》载: 茫茫苦海,此为悲航,淼波中之佳胜也。明末兵部尚书孙承宗(1563—1638年,高阳人)带着他的儿子孙珍、孙钥曾游清泉庵作《田庄四绝》。 一 大渥孤城十里余, 幽人初辟藕花居。 夜来风雨蛟龙斗, 自课儿童细读书。 二 一笛楼头杨柳风, 寒吹孤鹜蓼花红。 时人莫讶无车马, 不是寻常三径中。 三 八月涛声夜吼鼍(tuo ) 枕边杂听打鱼歌。 等闲高揖云霞眼, 万顷芙蓉雨一蓑。 四 门外风涛柳外舟, 鱼龙宅窟结平丘。 寻常云雾浑成雨, 静洒纤尘不肯留。 孙奇逢(1584—1675年),字启泰,号钟元,河北容城人,明万历年间举人。明崇祯末年,多尔衮分兵入关,危及中原,孙奇逢忧国忧民,同友人卢中人等来大田庄清泉庵避乱,写下了《宿清泉庵赠大藏》诗一首。 蛟聚如雷势正横, 谁知此地寂无声。 病躯终夜成高枕, 怪到禅僧法力宏。 宿清泉庵和孙奇逢 卢中人 芦月凄凄青艇横, 暝烟初破晚钟声。 芡荷香遍白洋水, 烂醉渔歌天海宏。 (待续) |
文:五色祥云 古人为官,宦海浮沉,其一生是盖棺论定,
得 姓 始 祖文 陶小秋 唐尧,上古时期五帝之一,为帝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