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雄安史迹雄安史迹历史走过,会留下足迹。雄安,地处燕南赵北,黄河故道,九河下游,历史上水灾频繁,十年九涝。无法约束的漶漫河水一次又一次地突破河堤、坝埝,一层又一层地淹没了房屋、庄稼,冲毁并吞噬那些曾经光 ...
雄安史迹 雄安史迹 历史走过,会留下足迹。 雄安,地处燕南赵北,黄河故道,九河下游,历史上水灾频繁,十年九涝。 无法约束的漶漫河水一次又一次地突破河堤、坝埝,一层又一层地淹没了房屋、庄稼,冲毁并吞噬那些曾经光辉的痕迹, 让它们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如今,我在天地翻覆的巨变之中,缓缓走来, 用一只铁铲,挖开地层,试图找寻出那曾经的片片晶莹。 拂去泥尘,看它们是否依旧闪耀如初。 毕竟,那曾是我们共同的记忆, 镌刻着我们同样的乡愁。 本图片为1963年大清河泛滥,被洪水冲毁的雄县坛台村。 雄安史迹 二、驻驾台 这里我写的是驻驾台,而不是望驾台。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就是望驾台村的。 也有很多说法,认为望驾台就是驻驾台。 这里面有一个故事,说自从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后,中原王朝就难受死了。中原王朝的京城当时在开封,从十六州最南边的瀛州(今河间)到开封,一路上无险可守,辽军随时可以一路南下,直抵京城。所以到了后周世宗皇帝柴荣时期,他立志北伐,收复故土,一口气收取了三关三州,正准备彻底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时候,却忽然间身染重病。 雄安史迹 关于他生病这一段,有的历史记录者写得充满灵异色彩。 说有一天柴荣安下大寨,自己骑马奔驰到附近一处高台之上,这时正好有乡亲们前来劳军,就问这些乡亲们,说这个地方叫什么? 乡亲们说,这里叫“病龙台”。 天子是龙,病龙台就是龙生病的地方啊。 古人迷信,比如刘备薨于白帝城,凤雏庞统丧于落凤坡,李密死于断密涧等等。 于是世宗皇帝不开心,回到营里就生病了。 但我个人觉得,这种迷信的说法做不得数。 关于望驾台,有人传说是柴荣病了住在这里,所以叫驻驾台,而大臣们又来探望,故而又叫望驾台。但是很可惜,这一说并不见于正史,反而从雄安最早的一本志书——明代王齐的嘉靖《雄乘》中,就认为这一说是讹传——当然这也证明了,这一说自王齐之前就有了。 雄县望驾台村航拍 雄安史迹 关于驻驾台,在各种志书里都是记载的,包括元《一统志》,明《一统志》等国家编写的图书,里面对驻驾台的描写是这样的: 驻驾台,在县东七里,高数丈,相传周世宗曾驻跸于此。 这里的县,不是县城,而是县衙。 县东七里,与望驾台村的方位就不符了。 望驾台在县衙的东北方向十五里。 驻驾台的具体位置在哪里?今天已经没有人知道了。 全县所有村名,能与驾台二字重合的,只有望驾台一村。 若只按方位论,与望驾台同属雄东片区的小步村与崔村,在旧志里倒都是记载的清楚,都是“县东七里”。 那么,这两个南北相去三里的村子,哪一个又是驻驾台的所在?亦或它们都不是,而在另外的地方? 这都无从考证,不过,驻驾台肯定就是在雄东片区无疑了。 于是我曾提议,在雄东片区恢复建三台——驻驾台、爱景台、狄夏台。 雄县地图局部 雄安史迹 关于后两个台,咱们在往后的篇章里再细说,单说驻驾台。 它为什么重要呢? 因为柴荣生病之后,无奈回师,临走之时,在瓦桥关设立了雄州,在益津关设立了霸州。打算用这威风凛凛的名字,来震慑北方的辽国。 这就是雄霸二州名字的由来。 这之后,雄州作为北宋边疆最重要的城市,一直存在了百余年,留下了无数荡气回肠的故事。 可以说,先有驻驾台,后有雄州城。 驻驾台,代表着五代时期英武无双的后周世宗皇帝柴荣。 马之骦曾有《驻驾台》诗,诗中写道: 世宗深北伐,五代最英豪。 忽尔急旋斾,于兹暂息劳。 机缘存黑水,冥漠待黄袍。 驻驾台终古,登临一郁陶。 王旭龙老师对此诗翻译道: 若论五代之际谁为英主,当推矢志北伐、气吞幽燕的后周世宗柴荣。想当年大军直下益津、瓦桥,进抵方城,一时辽人震恐。惜乎周主突染重病,不得已而班师,暂息于这驻驾台上。北伐功败垂成,辽疆侥幸得存,未遂周主之愿。且冥冥中早伏下后日宋祖黄袍加身之事,想来周主更难逆料吧!今日我登临古台,追思往事,不禁心生无限感慨,为世宗英主一叹! 这个翻译见于王旭龙老师的《雄州古诗选注》,他对于古诗很少有通篇翻译的,凡是他翻译的,一定是他特别喜欢的诗。 在雄县,柴荣还留下了另外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与东侯留村有关。 传说,柴荣来到东侯留村,有一个老人迎在道边,一问才知道是雄县的土地爷。于是皇帝很高兴,就加封他为都土地。所以东侯留村过去有都土地庙。而庙中有石碑,记录了这一段故事。 土地爷能不能显灵,我觉得可能性不大。但是雄县老百姓欢迎柴荣,那是确然无疑的。事实上,被异族统治的汉人们,哪个不想重归故国呢? 历史是由无数不确定组成的。如果柴荣不生病,以他的英雄神武,百姓拥护,以辽国当时“睡王”当道,朝政混乱的局面,收复燕云十六州是可能性极大的。 但是历史永远无法假设。 所以,我们对着驻驾台,感叹不已。 后周世宗柴荣画像 |
得 姓 始 祖文 陶小秋 唐尧,上古时期五帝之一,为帝喾
(二) 杨六郎在任鄚州刺史期间,奉宋真宗的密旨,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