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济桥在赵北口村中偏南部,为十二连桥中的第六桥。从清代的史料上看,赵北口原来的人居范围可能并不大,大概就是北到普渡桥,南到通济桥之间,其余各桥周边大半是水面或苇塘。一、概述通济桥又名徐家桥,是赵北口明 ...
通济桥在赵北口村中偏南部,为十二连桥中的第六桥。从清代的史料上看,赵北口原来的人居范围可能并不大,大概就是北到普渡桥,南到通济桥之间,其余各桥周边大半是水面或苇塘。 一、概述 通济桥又名徐家桥,是赵北口明初八座石桥之一,其位置大概是现在的老电影院附近。该桥横跨大港引河,由古通济河改道而来,其西通烧香淀,东入大港淀。据《任丘县志》记载:“徐家桥在广惠桥南,长六丈四尺,阔二丈五尺”。通济桥之名即由古通济河而来,“济”在古文里就是渡河的意思,通济之名便是言其舟楫通畅之意,由此推测此河历史上也曾是水上运输的主要通道之一。至今霸州城东南过境之河仍有人称之为通济河,河上亦有一座通济桥。 二、从通济河到大港引河 通济河是一条古河,为大清河的一个分支,大概在清以前已开始逐渐淤滞,因此历史上对其原来走向没有太多记载。唯有清代万维翰的《幕学举要》中的一段话可略窥其旧貌,其“西淀翕受西南众流,循千里长堤,与白沟、拒马北来之水合,东注至霸州之玉带河”。 大港引河开凿于清乾隆十一年,因赵北口下游河道淤滞,任丘知县吴祖修奏请开挖大港引河,将其水引入大港淀,“自本县徐家桥起,北至雄县界止”。据清《畿辅安澜志》记载:其“赵北口之西分清河一支南出,东流二里经赵北口出徐家桥下,穿大港淀,又东流三里,经邢家沟又东北流入雄县之南境”。从民国初年的雄县地图可以看到,大港引河从徐家桥起,至雄县龙湾村与白沟河相汇,全长约20华里。 在那个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农业社会,治水一直是国家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而且其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也是不可想象的。据查工部侍郎程含章于道光三年上奏之《择要疏河以纾急患疏》“十二连桥。横亘淀中。乃南北往来大路。今查各桥木石。均已坍塌朽坏。道路被水冲刷。行旅艰难。亟应兴修。修桥筑道。共估计银二万二千七百七十二两。”这些钱相当于一个什么概念呢?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据清《任丘县志》记载:“枣林庄设铺兵三人,年须奉银十八两”,也就是说每人每月的工资只有半两银子。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当初开挖大港引河会是一个多么大的代价。 三、同乡杨景水先生《记忆里的故乡》节选 “穿过镇中大街,将近镇南头时有徐家桥。桥下的水,都清澈而湍急。其余的桥都在镇南大道上,最南边的桥叫莱熏桥,我小时已不复存在。大清河就从此波涛汹涌地自西向东奔流而下,直奔天津。” “我家就住在镇东头,一出院门就是河。这里的河道纵横,向大淀延伸,河水清澈而甘美。近处,一块块稻田、庄稼地和菜园,都被碧水所环绕,农民们在漂浮于水面上的这一片片绿洲上劳作;渔民们张网打鱼或吆喝着、时而敲打着,驱使着鱼鹰逮鱼。这情景与一块块田园相映衬,绘成了一幅北国江南鱼米之乡的秀美画卷。” 录乾隆诗一首 赵北口即景 红桥长短接溪川,溪上人家不治田。 半笠沧波三月雨,一堤杨柳两湖烟。 孳将鹅鸭无官税,捕得鱼虾足酒钱。 今日饱餐渔者乐,鸣榔春水绿浮船。 (稿件来源:微信公众号 “安新乡村在线”2018年4月8日) |
安新,古称安州,民国时期,安县(安州)和新安县合并,取
项城黄维城,生于1891年,孙奇逢弟子黄载的后人。黄载是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