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说起白洋淀编织苇席这一民间技艺,相信所有人并不陌生。在很多人的记忆中,白洋淀人织席的场景是这样的:那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就在手指上缠绕着,在她怀里跳跃着...... 撬席刀子、挒苇夹子、石头溜轴、解苇穿子, ...
说起白洋淀编织苇席这一民间技艺,相信所有人并不陌生。在很多人的记忆中,白洋淀人织席的场景是这样的:那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就在手指上缠绕着,在她怀里跳跃着...... 撬席刀子、挒苇夹子、石头溜轴、解苇穿子,还有什么二八尺、三六尺、丈席、五五席......这些都是织席人的工具和常用术语,现在的年轻人听不懂了。下图中这些物件你能叫得上名字吗?(欢迎留言) 是啊,白洋淀会织席的人越来越少了,村里的年轻人更是不接触,织苇席这种古老的传统民间技艺似乎成了一种乡愁、一种回忆。 如今,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之下,村里人响应国家号召,在家不出门。于是,就有一些心灵手巧的白洋淀人,把织席这一手艺又收拾起来,织出了一片片洁净的苇席,还编织出了超高难度的“字花席”! 0000000000000000000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这是白洋淀人编织的字花席,这是淀区老百姓的纯手工技艺!为这种技艺点赞!高手在民间! 据了解,这项技艺的创始人是安新县大田庄的田荣承先生,老人70多岁了,始终坚持传承和创新,不仅传承了白洋淀传统的织席技艺,而且将其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创作出了多副精湛的字花苇席。 现在,即使在白洋淀,能够熟练掌握字花席技艺的人也是少之又少,相信随着新区对文化资源的发掘,这项技艺能够永久的传承下去。 感谢网友“知足常乐”提供素材 【雄安新生活原创,转载请注明】 |
文:张克信我没有当过兵,没机会体味战友之情,所以对“战
北冯村刘氏家族,是村中的旺族。从刘氏家谱看,先后有“乾